修改“银行贷款损失会计准则”需两方协调
The author:管理员 date:2009-7-20 read:716
2009-7-4 11:35 中国会计报 罗晶晶
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日推出“全面重整美国金融监管架构的改革方案”。在这份厚达85页、堪称自美国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全面、复杂和系统的金融改革方案中,奥巴马政府表达出“修改银行贷款损失会计准则,以使银行打破商业周期模式,更有预见性地预留损失准备金”的愿望,而这需要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两方的协调。
两种理念的矛盾
美国现行的会计准则是一个“已发生”的理念,它要求银行主要使用历史数据确定留存水平,因此银行贷款损失准备是对已发生的贷款损失计提准备金。
然而,这种会计处理方式客观上会产生“顺周期”效应,即在经济运行较好时,银行贷款损失也相对 较少,赢利则较多。因此,这时银行有能力计提坏账准备,却往往坏账很少,不要求计提坏账准备金。到了经济下行期,银行贷款损失增多,按会计准则需确认贷款损失并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而此时经济条件恶化,贷款质量变差,但银行因经营状况也变差也无力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了。
这种“顺周期”效应显然是金融监管者所试图避免的。按照审慎监管原则,金融监管者遵循的是“预期损失”的理念。根据《巴塞尔协议》的相关要求,银行不仅要对已经发生的贷款损失计提准备金,还要根据相关计量原则对贷款的预期损失计提损失准备金,以防范风险。
显而易见,“已发生”的理念同“预期损失”的理念发生矛盾冲突,而这种矛盾在本次金融危机中表现突出,有专家认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和监管机构进行协调已是势在必行。
注入“逆周期”
奥巴马政府的“全面重整美国金融监管架构的改革方案”提出:建议会计组织寻找一种方法使银行更有远见地预留贷款损失准备金。
其实,作为改革贷款损失会计准则的倡导者之一的美国货币监理署署长杜根(JohnDugan)曾在今年3月指出,当前危机突出了会计准则的一些问题,即他要求银行在最困难时期储备更多资金,而不是在创出最佳业绩时增加储备。“贷款损失准备金的顺周期性操作放大了经济下滑的影响。”于是,奥巴马政府在其监管白皮书中写道:“银行应更具前瞻性,应预先考虑到可能导致贷款损失的不同于近期历史经验的因素。”有专家认为,解决这对矛盾的途径就是注入“逆周期”。也就是监管部门中的预期损失概念要引 入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理念中去,让会计组织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
“逆周期”的方式有很多,包括实行动态拨备机制、严格限制负债的公允价值使用等。事实上,西班牙中央银行等银行机构已经在实行动态拨备机制,并在金融危机中起到不错的效果。
不过,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认为这种“逆周期”方法在客观上容易导致调节利润的行为,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两者之间需要协调。
据了解,中国一直提倡按照《巴塞尔协议》对未来贷款损失进行审慎估计,即根据历史数据、历史损失率、贷款质量变化趋势以及宏观经济形式预提前瞻性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银行机构在全面实施新会计准则时,是在有选择地实施贷款损失准备金—— —既实行新会计准则,又兼顾监管要求。